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(二)自己定義的幸福
我整日工作/夜裡喝個半醉/四點醒來/面對無聲的黑暗,我凝視
這是我最喜歡這本書的章節,在討論何謂幸福。人們總是追求著幸福,但我們卻不理解何謂幸福,或許大部分人追求的幸福,都是別人定義的幸福,不知什麼時候才要問問自己,自己的幸福是什麼?
蘇格拉底:
人類會同時追求兩種衝突的事物,包括善與惡。慾望、精神與理性,可已分別以腸胃、內心與腦袋來代表。腸胃希望消化食物,擔心沒東西吃或肚子餓,內心希望獲得肯定、榮譽、讚美與成功,而腦袋追求真與善,且單純為真與善努力。我們的內心則在腦袋與腸胃之間擺盪,我們的意志力有實能執行理性命令,但絕大多數時間則是鼓勵我們追求短暫的愉悅與尋求認同。
上面蘇格拉底的話,或許就是人類追求幸福最好的寫照,腸胃、內心、頭腦彼此互相影響,而人類對於幸福的定義就在這幾樣事物中打轉,但這章迷人的地方,在於我們更深入了解何謂物質帶來的快樂,何謂內心帶來的快樂,而何謂我們自身的快樂。
收先從「伊比鳩魯學派」開始。觀念很簡單,愉悅是善,痛苦是惡,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就是善,讓我們痛苦的就是惡,也可看成是功利主義論,但別誤會,功利主義的本質,是說我們應該要追求這個社會整體最大的效益。所以讓我們社會整體利益增加的就是好事,換言之,讓個人效益增加的就是幸福。聽起來邏輯滿是漏洞對吧? 因為總是有些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,那這種還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幸福嗎? 但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「伊比鳩魯學派」唯物主義的精隨,他們認為慾望的結構有三種類型:(一)自然而必要的慾望,這種慾望可以讓我們身體健康、心靈平靜,如食物與友誼 (二)自然但非必要的慾望,例如想吃洋芋片和可樂 (三) 不自然與非必要的慾望,例如金錢、名聲或權力的渴望
而真正的效用主義和唯物主義論,應該是去追求第一種效用,這才是我們的幸福,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消費主義,我們其實是糟糕的消費主義,我們還不夠唯物主義,只有愚蠢的唯物主義者才會讓生活充滿用完即丟的垃圾。聰明的消費者享受的昰腦子與腸胃覺得能讓生活過得舒服的東西。真正的唯物主義者珍惜物品,而且只追求最好的事物。真正的唯物主義消費主義者會合理連繫身體的慾望,不去追求物質宇宙無法滿足的慾望。
相反的,「斯多噶學派」是要求自己本身,偏向尼采的超人主義。認為事物本無好壞,是人的腦袋把它們區分開來的。沒有人逼你踢美式足球、開車上高速公路或收集易碎物品。如果你不想參與人生這個艱難的遊戲,那你應該慶幸自己有選擇的權利。自殺的念頭聽起來恐怖,實際上剛好相反。最具解放性的莫過於下面這句話,「今天,我不會殺了我自己,我會面對這整個世界。」
所以「斯多噶學派」認為我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幸福,他們認為的幸福不只是心情開朗,我們總想避免折磨、癌症與早死,我們希望獲得財富、美酒與友誼。但真正的幸福要比偶然遭遇美好的事物來得深刻,它是嫻熟掌握心智能力下所獲得的尊嚴。真正的幸福是內心平靜,是能忍受最艱困環境的能力,是完成我們應做的事之後所獲得的深切滿足。
總結
我覺得這些學派,都應該應用在生活中,自己去找尋自己的幸福,因為每個人對於腸胃、內心、頭腦的比例都不相同,這些都是我們的身體,我們都應該去認清、接受。這些哲學都是生活的邏輯,它們要求你尋求真正愉悅的事物,要進可能保養自己的身體,但也要接受肉體存在有其極限,你要把心力專注放在你愛的事物上面,你追求知識來深化自己。這才是真正的幸福。
0 意見: